邵氏王國好淡爭持


@林錦波 - 2008/05/23

一場汶川八級地震令全球震動,香港演藝界發起賑災活動,邵逸夫捐出一億元予災民作教育之用,手筆之大促使其他超級富豪相繼仿效。邵氏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電影王國,邵逸夫在電影界享有獨一無二的超凡地位,多年來甄選哪一部港產片參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都是由邵逸夫最後下定論,至近年才由影協負責甄選。

雖然邵氏於八十年代逐漸淡出電影事業,但其擁有的龐大片庫,卻極具價值。其實覬覦邵氏股份的各地投資者,除了邵氏和邵逸夫分別擁有電視廣播百分之二十六及三十二點四九股份的控制權外,還有邵氏位於清水灣的四個地段業權,這個據報可建樓面面積達一百三十六萬尺的地段,分成七個地段,其中四個屬邵氏擁有,另外三個屬南華早報集團擁有,邵氏持有的地段面積較大,根據專業金融分析員V先生透露,保守估計單是邵氏擁有的四個地段,市值達六十億元。

https://pixabay.com/en/theatre-poster-people-decoration-416058/
  https://pixabay.com/en/theatre-poster-people-decoration-416058/

其實邵氏和南華早報集團(583)應該聯合發展此一超級地段,可是南華早報集團母公司嘉里集團大股東郭鶴年與邵逸夫於早年因收購華星唱片和TVE出版社而發生過磨擦,自此兩人再沒有商談合作的機會,亦因此各地產發展商對清水灣地段一直都虎視眈眈,不時會傳出收購邵氏股份的消息。

一直以來,邵氏都沒有把片庫的電影作任何錄影發行,八十年代下旬曾經通過電視廣播旗下的錄影帶租賃店推出過一批錄影帶及在無綫電視台播放過幾部經典作品外,多年來大家都無法再睹邵氏電影的機會,影評及文化界曾就此提出過不少訴求,邵氏作為六、七十年代香港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研究香港電影方面起著極為重要的因素,記得香港國際電影節早年曾想作邵氏電影回顧,卻遭到邵氏方面的拒絕,令不少人士認為邵氏視其片庫為公司資產,而忽視了作為香港電影文化資產的一部分。那時候曾就職電視廣播多年的甘國亮表示過邵逸夫希望把邵氏電影推到內地龐大的市場,並不想因在香港發行而破壞這個「宏願」,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令觀眾對邵氏電影的印象逐步迷糊,新的一代更加沒有任何印象。直至邵氏以天價把片庫賣給馬來西亞集團的天映,邵氏電影才能「重見天日」,令不少電影人和觀眾興奮不已,可是因為邵氏電影經歷了十多年的「真空期」,令觀眾對邵氏電影的興趣無法延續,造成頗大的「斷層」,天映以高昂的成本數碼修復這批電影,以影碟推出市場,初期還有不少影迷購買,可是後繼無力,加上內地音像發行對這批電影的興趣不大,以及部分電影需要通過內地審查有一定難度,令天映在開發內地音像市場方面,成績有限。

邵氏自把片庫賣給天映後,其最重要的資產便是電視廣播,無綫電視一直都是香港一家獨大的電視台,亞洲電視(前身麗的電視)雖然曾經多次向這家老大哥作出挑戰,可是最後不管是人才和財力都無法跟無綫電視較量,最後亞洲電視被鳳凰衛視(8002)取得控制權,開拓內地華南地區的市場,尚算有點成就。無綫電視這個電視王國所擁有的資產,亦是其龐大的片庫,現時在演藝界當紅的巨星們都曾經參演過無綫電視的劇集和節目,到今天無綫電視於八十年代拍攝的劇集仍在內地好些電視台播放,可見其影響力之深遠。無綫電視成為一台獨大,當然有著不少先天和後天的因素,其開創免費收看的先河,早期各路精英匯集電視行業,其中包括後來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闖將們,還有好些其他技術部門的人士,加上無綫電視招攬了一批從事電影的台前幕後,令電視製作起了重大的改進,打造了一塊電視的品牌,製造慣性收視的效果。可是無綫電視的獨大亦造成了其急速的老化,劇集製作的千篇一律,節目缺乏多元發展空間等問題,這跟當年邵氏跟不上形勢類近,可是當年電影界出現嘉禾,獨立製作漸成趨勢,邵氏只好淡出,轉戰電視;無綫電視卻沒有如此強勁的對手,加上香港廣播修例仍然沒有把廣播和製作分家,這都令無綫電視能夠佔據霸主地位不倒的原因之一。

以外地的電視發展,電視台只是廣播的平台,節目需要向製作公司購買或合作,電視台不能自行製作節目,形成壟斷的情況。其實曾經有人士提出過修改香港的廣播條例,令電視台變得更加多元化發展,可是政府一直都無意對此作出修定。這可能涉及香港市場並不如外地,如歐美國家般擁有龐大的市場有關,香港曾經出現過三家電視台,但最後佳視卻因虧損過大而倒閉,而亞洲電視多年來都出現虧損情況,如果香港要行「廣製分家」的話,以現時的有限的市場規模,並不輕易做到,加上兩家電視台都各自因應市場的轉變,而出現部分「廣製分家」的情況,其中以亞洲電視差不多大部分劇集都是外購,包括內地和韓國的劇集,無綫電視近年亦多與內地合作拍攝劇集,這與內地電視發展的蓬勃有關,關於內地電視發展的問題,容後再談。

回到碧桂園主席楊國強有意收購邵氏股份方面,V先生表示楊國強會以私人名義收購邵逸夫和邵氏控股擁有百分之七十四點九二股份,以及邵氏基金擁有的百分之五點四六股份,以現時邵氏的股價為基礎,需要大約七十至八十億作為收購費用,此外楊國強需要預留大約一百億作為備用現金,那他便成功佔有電視廣播的控制權。其中清水灣地段的發展,以楊國強和恒基(012)大股東李兆基的緊密關係,加上楊國強沒有香港地產發展的經驗,推斷會與恒基合作發展,那恒基便能與地段另一位擁有者南華早報集團合作,一齊發展這個超級地產項目。因為邵氏擁有電視廣播的控制權,令不少外地具財力的基金公司有意收購,包括具有美國背景的凱雷(Carlyle)、百仕通(Blackstone)及貝恩資本(Bain Capital)等,對於香港政府和中央來說,電視廣播屬香港的重要傳媒,雖然法例上有不少對傳媒集團的限制,但如果電視廣播由一家外國公司控制的話,那並不是香港政府和中央想看到的情況,而楊國強作為內地地產發展商,雖然前時碧桂園因涉嫌圈地的傳聞而惹上麻煩,但以楊國強的財力和跟恒基的關係,如得到香港政府和中央的「祝福」,那他入主電視廣播也並非限於傳聞。



#####

作者於2008年至2010年期間在《信報》撰寫《影業刺針》專欄,關於電影、電視及娛樂工業的評論。 此文原於2008/05/23刊出,現經作者編訂於2018/03/13重刊。

[ #電影 #影業刺針 ]




cc logo BY-NC-ND | Attributions @林錦波 Terms

Author @林錦波 herein proclaims all rights to this article and related contents and thus publishes expressly the sai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licence which allows for sharing with attributions while restricting commercial usage and modifications. In conjunction, Author introduces images, illustrations and other media elements which may individually be on their own different terms.